公司热门动态
光阴潮汐不等人-人间印象助学基金北大学子赵雨虹
2015-01-22 作者:北京大学-赵雨红 分享按钮

 

转瞬,在北大已经度过了整整一学期。刚刚结束了堪比高考备考紧张程度的期末考试,蓦然回顾身后,脚印深深浅浅,虚虚实实,只觉光阴不等人,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值得用奋斗使之更富意义。

谢冕在《永远的校园》中有言:“燕园其实不大,未名不过一勺水,水边一塔,并不可登,水中一岛,绕岛仅可百余步;另有楼台百余座,仅此而已。”寥寥数语,勾勒出燕园未名剪影。诚然,燕园面积与曾经的“留美预备学校”自是无法相比,但论格调,论景致,论人文,则完胜清华园。悔不该当初介绍校史时没能悉数记下每一个细节,但念想要了解这园,必得亲身从北大人、红楼砖、静园草、未名水中去体味,又岂是一朝一日能够实现的。这百余天的生活经验也证明了,北大能告诉我的东西,远比书本和他人口中的简史来得夺目、精彩。

“一塔湖图”是北大的标志,而最令我羞愧的莫过于没能充分利用好北大图书馆的资源。若是晚去了,你必不能占到好位置,甚至占不到位置,北大“泡”图书馆的热情和规模是没有哪个大学能够比拟的。而我在这一学期却没能做到博览群书,还只是浅薄地停留在专业知识上,加上一些琐事缠身,我没有对时间吝啬,时间自是不会对我慷慨,使得本学期的读书目标完成得不尽人意,读书的字数不足,涉猎范围也少,读过的书大多没能及时做读书笔记,效果大减。不得不承认,这是我的一大损失和遗憾。如何协调学生工作、私人生活和课外扩展是我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。

念高中时,身边的人都说:“坚持吧,熬过这三年到了大学就轻松了。”在农村,考上大学似乎就意味着势必功成名就。然而在北大并不是这样,我想,在北大能够说没有压力的人一定是神一样的存在。为出国准备、辅修、双学位、创业、做学工······每个人都在找寻自己的一席之地,不敢懈怠,不甘滞后。这里不似高中不停会有排名来鞭策自己,且北大拥有崇尚自由的传统,很少有课会点名和考勤。每个人其实都是在和自己较劲,想的都是如何锻造一个更优秀的自己。坦诚地说,在这一方面,我的自身条件确实曾让我有过自卑的情绪。在参加学生团体工作中,因为眼界狭窄,缺少经验,虽然迫切希望崭露头角,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。后来逐渐想清楚,谁不是一步一步习得的经验,谁不是一点一点学会的交际,生活也因此变得豁然开朗了。布莱克说辛勤的蜜蜂没有时间悲伤,我自是不应悲伤,现在和将来我要做的就是学习,取长补短,扬长避短。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叫《我只比你笨四年》,文中主人公大学四年默默从“屌丝”华丽转身成为让原来的偶像都惊异称赞的人,我想做这样的“笨人”。

大学中个人意识和个人特色强极强,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和学习方式,每个人都像一本书,只需浏览,都能让人惊叹。我想做一个“采蘑菇的小姑娘”,因为这里满园都是一朵一朵的大学霸。大学即社会,极其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人脉,在北大,这资源的现有和潜在价值更是不可估量。人们说大学室友建立的情谊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,一寝室中,我算是最“次”的,没有才艺,没有高分,幸运的是,我有欢脱的性格,能够理解室友们,能给她们带去欢笑和生活中的便利。这份情谊,带给我的是室友们在学习生活上对我的帮助和关心,这的确是我的一笔财富。在社团和日常生活中,我一不会轻易放过广交益友的机会,积极扩宽交际网。如此,做任何事往往都会有一只援手,再棘手的事情也能简单化了。不过也有“交友不慎”的时候,毕竟形形色色的人都是有的。世事不能尽如我所愿,自己能做的就是对自己负责,让自己强大,既能免于受到侵犯,也能给身边的人带去更多的阳光。

八分之一的本科生活最终画上句号,时间如潮汐,不会为我停留,只能我去追逐。如爱默生所言,“''交给我们很多''不懂的东西”,静思之,2014,真的可以算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节点,在人间印象爱心基金等团体和个人的无私帮助下,我得以走出小城镇,走入大世界,在新的起点上,迎接我的是新的惊喜和挑战。作为完完全全的大学生,如能一天一收获,我自庆幸。

时不待我,只希望在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道路上,我能遇见更优秀的自己。